导入数据...
“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研讨会 在四川师大召开
[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8月16日
  查看:62
  来源:

2023年6月6日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第一办公区六楼会议室召开。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副院长潘家恩、讲师王彩虹、科研助理黄达令,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会长汪明义,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专委会主任、办公室人员,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研究员彭文斌,四川师范大学晏阳初研究所等平台相关研究人员,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负责人等通过现场与线上两种方式参加会议。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副会长杜学元主持会议。

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副会长杜学元致辞,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好背景下,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隆重举行学术报告会,探索乡村建设的经验,将历史的逻辑、现实的逻辑和理论的逻辑三者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献计献策。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以《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 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与现实启示》为题,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理解近代乡村振兴运动等方面出发,结合3个乡村建设先贤的案例作了学术报告。他指出,乡村建设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谈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离不开对乡村建设先贤的再发现。百年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包括组织创新、方法创新和资源活化利用。并提出晏阳初研究会、梁漱溟研究会和卢作孚研究中心三者兼容并蓄,共同为国家的乡村建设做出贡献,以“同根同源、兼容并包、成渝协作、继往开来”四个词语结束了此次报告。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彭文斌对潘家恩教授的报告做出回应与补充:乡村成为问题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问题;乡村问题是定位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乡村作为不同对象在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价值观不同。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指出当今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是对历史的一个最好的延续和回应。近代大学在中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模式、经验是值得回顾的,应认真对比当下与历史时期乡村建设面临的现实基础、未来愿景、外部条件、真正动力和相关差异,从而借往之来,形成相关的书籍或报告。

副会长卿光亚指出乡村建设很重要,但应注意学习研究要为现代服务,现代要求农村机械化、现代化和网络化,这向教育提出的任务是要培养现代化、科技化、去工业化和能为乡村建设服务的人。

四川师范大学学工部严树文根据潘家恩教授的报告提出应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要有实际行动;应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思想厚植在川师遂宁校区的建议。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向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赠送书籍。

图片1.png

图1:潘家恩教授向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赠送书籍

会长汪明义指出潘家恩教授的报告启迪我们应在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着力。川师大目前通过晏阳初研究会把全省资源做到同根同源、兼容并包、成渝协作、继往开来,将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川师大中国乡村振兴学院和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两架马车齐架并驱,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做出四川师范大学应有的贡献。

副会长杜学元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乡村建设是可以继续不断深挖的,做历史研究要突出五个性: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和创新性,将这五性结合在一起,将会极大地拓展研究事业。最后,向潘家恩教授一行及各位同仁对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工作的鼎力支持表示了感谢。

图片2.png

图2: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研讨会合影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